2016年,武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精神,积极推进落实《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努力开创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现将学校年度艺术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优化设置艺术教育机构
2016年,学校紧扣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和艺术教育改革的总体规划,大力落实《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有效推进了机构改革,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并将艺术学系更名为艺术学院,在健全艺术教育保障机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学校进一步统筹推进全校艺术教育的深化改革,于2016年7月正式成立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统筹并整合学校各部门、院系的艺术教育师资和资源,开展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与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确保全校学生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措施的优化与落实。同时,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更名为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中心合署办公。艺术学院设置戏剧影视系、表演系和戏剧影视研究所、古琴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围绕武汉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1+8文件精神,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中心在新形势下继往开来,大力创新,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机制,开启着艺术教育的崭新局面。
二、艺术通识教育成效可观
本年度,学校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发展,一如既往地将艺术通识课程作为实施全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美育的重要渠道。以《音乐欣赏》、《文学欣赏与批评》、《戏曲审美导论》、《西方美术鉴赏》、《中国陶瓷艺术》等为代表的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紧密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完善教学体系,将培植趣味、传授知识、提升能力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6年,学校开设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共计85门次(详见表1)。这些艺术通识课程涉及实践类、鉴赏类和史论类,巩固了互补互益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通效应,满足了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不同兴趣、需求,因而普遍受到选修学生的好评。
表1 2016年“艺术与欣赏类”通识选修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
学分 |
任课教师 |
开课学院 |
开课门次 |
音乐欣赏 |
2 |
江柏安、李格 |
艺术学系 |
3 |
艺术与人生 |
2 |
刘丹丽、易栋 |
艺术学系 |
|
中外舞蹈名作欣赏 |
2 |
李格 |
艺术学系 |
|
当代欧美戏剧名作赏析 |
1 |
邓黛 |
艺术学系 |
2 |
音乐基础 |
2 |
陈雯 |
艺术学系 |
4 |
戏曲审美导论 |
1 |
易栋 |
艺术学系 |
3 |
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 |
1 |
易栋 |
艺术学系 |
|
中国昆曲经典赏析 |
1 |
易栋 |
艺术学系 |
2 |
民族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
1 |
孟晓莉 |
艺术学系 |
2 |
古典音乐鉴赏 |
2 |
葛佳嘉 |
艺术学系 |
2 |
芭蕾形体训练 |
2 |
洪一鸣 |
艺术学系 |
1 |
贝多芬经典作品赏析 |
2 |
胡壮丽 |
艺术学系 |
4 |
计算机音乐 |
2 |
胡壮丽 |
艺术学系 |
4 |
音乐剧欣赏 |
2 |
吴靓 |
艺术学系 |
|
表演基础 |
2 |
杨诚 |
艺术学系 |
2 |
文学欣赏与批评 |
1 |
陈国恩 |
文学院 |
2 |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
1 |
赵小琪 |
文学院 |
2 |
鲁迅名篇赏析 |
1 |
方长安 |
文学院 |
2 |
当前文学热点与当代文化 |
1 |
叶李 |
文学院 |
|
佛教文化 |
1 |
高文 强 |
文学院 |
2 |
服饰文化 |
1 |
孙疏影 |
文学院 |
2 |
世界早期文明与艺术 |
1 |
张昌平 |
历史学院 |
|
中国古代青铜器 |
1 |
张昌平 |
历史学院 |
|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与传统工艺 |
1 |
李洋 |
历史学院 |
|
美的历程 |
2 |
周祝红 |
哲学学院 |
|
女性大学生形象设计 |
1 |
刘吉桦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
书法赏析 |
1 |
王三山 |
信息管理学院 |
|
中国的世界遗产赏析 |
1 |
王三山 |
信息管理学院 |
|
摄影技术与赏析 |
1 |
孙和利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
中国美术鉴赏 |
2 |
高智勇 |
印刷与包装系 |
|
装饰绘画基础 |
1 |
高智勇 |
印刷与包装系 |
2 |
色彩原理及应用 |
2 |
马桃林 |
印刷与包装系 |
2 |
建筑与音乐 |
2 |
尚涛 |
城市设计学院 |
4 |
建筑文化与歌剧艺术 |
2 |
尚涛 |
城市设计学院 |
4 |
视觉艺术与设计 |
1 |
林丰 |
城市设计学院 |
2 |
网页设计 |
1 |
林丰 |
城市设计学院 |
|
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 |
2 |
刘永 |
城市设计学院 |
|
结构美学:中外桥梁美学赏析 |
1 |
万臻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
西方美术鉴赏 |
2 |
阮晴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2 |
中国陶瓷艺术 |
1 |
高薇、张俊 |
城市设计学院 |
12 |
国画名家与流派 |
1 |
温庆武 |
城市设计学院 |
2 |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 |
1 |
王炎松 |
城市设计学院 |
|
三、艺术专业教育富于活力
本年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设计、艺术戏剧影视文学等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教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艺术专业教育呈现出丰盛的活力。
艺术专业教育进一步追求道技兼善,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学生提升艺术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艺术专业教学与实践过程既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又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艺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性不断增强。同时,着眼于艺术专业实践、实习与毕业、就业的良性对接,学校与湖北省艺术研究院、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共建实践、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宽了师生艺术实践的平台。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展艺术实践空间,在校内外展现了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可观潜力,从而既让全校学生拥有了亲近艺术、感受创新的广阔空间,也实现了社会服务渠道的拓展。例如:艺术专业学子定期举办音乐会、戏剧专场、艺术沙龙,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类艺术竞赛,艺术新星群体在校园内外的影响日盛,艺术专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互补效应得到凸显。城市设计学院在2016年6月举办了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展示了青春学子的新颖理念和不凡创意。艺术学系表演专业在2016年7月举办了音乐剧《名扬四海》展演,该剧改编自百老汇同名舞台剧,是武汉大学集结武汉地区高校优秀学子共同创作的华中地区首个高校公演音乐剧作品。全剧具备绚丽多彩的舞台灯光、青春洋溢的歌舞、幽默诙谐的台词,获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在校内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四、高雅艺术品牌绽放魅力
近年来,武汉大学围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高雅艺术等主题,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搭建平台,焕发师生的热忱和智慧,构筑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的多维立体景观。2016年,高雅艺术、诗书礼乐文化发挥出更加积极的育人功用,高雅艺术品牌绽放出璀璨的魅力。
高雅艺术品牌活动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品位高雅,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充分肯定,彰显了武汉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格调,有效助推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在青年学子的人格养成、心灵完善、情操陶冶方面深具效能。例如:“武汉大学举行校园歌曲三十年庆典”于2016年5月隆重举行,现场表演的18首歌曲,是30年来在珞珈山被传唱最多的原创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就这样望着你的脸》、《请将这张唱片留给我》、《左边》,到新世纪的《樱花树下的家》、《合照》、《珞樱》等,这一活动既是对武汉大学校园原创歌曲的一次巡礼,也给在校师生和校友们提供了一个礼赞青春、梦想和情怀的契机。首届“中国礼仪论坛-珞珈峰会”于2016年10月举办,一系列诗乐展演活动在校园每一季度定期举行,以贯通古今的视域,引导青年学子弘扬中华礼乐文化,展现优雅得体的仪表举止和不凡气度。大学生艺术团坚持以“倡导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其实践演出活动,成为中南地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学校扶持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第二课堂组建了京剧昆曲研习社、琴心戏曲联谊会、古琴学社、乐舞社等,初步形成了传统表演艺术教育和创意传播的品牌效应,营造了在当代面向大学生传播戏曲、诗乐歌舞和弘扬文化的优良氛围。
五、校园文艺活动精彩纷呈
本年度,学校紧密依托百年学府的深厚人文底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传承、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举办机制,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精彩纷呈的校园文艺活动(详见表2)。
表2 2016年校园文艺活动一览表
序号 |
活动名称 |
1 |
新年音乐会 |
2 |
第四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
3 |
“青春·梦想”第三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 |
4 |
武汉大学第三十一届樱花笔会暨第十二届楚风杯大学生书画大赛 |
5 |
2016伴夏音乐节 |
6 |
第十六届新闻先生新闻小姐大赛(全国邀请赛) |
7 |
武汉大学第九届法律文化节 |
8 |
“区校融合 和谐洪山:2016经典剧目高校行”武汉大学专场 |
9 |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第十五届“杏林之春”校园文化艺术节 |
10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第十二届“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系列活动 |
11 |
武汉大学第六届弘禹文化季 |
12 |
武汉大学校园歌曲三十年盛典 |
13 |
武汉大学2012级表演专业毕业大戏《名扬四海》公演 |
14 |
武汉大学第二十七届珞珈金秋艺术节服饰表演大赛 |
15 |
武汉大学第二十七届珞珈金秋艺术节校园情景剧大赛 |
16 |
武汉大学第二十七届珞珈金秋艺术节舞蹈大赛 |
17 |
武汉大学第二十七届珞珈金秋艺术节合唱赛 |
18 |
武汉大学第二十七届珞珈金秋艺术节辩论赛 |
19 |
武汉大学第二十七届珞珈金秋艺术节校园原创文艺作品竞赛 |
20 |
武汉大学第十二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 |
21 |
武汉大学第九届实践风采大赛 |
22 |
武汉大学2016年迎新生文艺晚会 |
23 |
武汉大学2016十佳舞者大赛 |
24 |
武汉大学2016十佳模特大赛 |
25 |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2016迎新晚会 |
26 |
武汉大学表演专业“仲夏夜之梦”音乐会 |
27 |
第六届武汉大学生电影节暨2016青春电影讲坛 |
28 |
武汉大学第十三届历史文化节 |
29 |
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古琴公益讲座 |
30 |
武汉大学研究生校园十佳歌手大赛 |
31 |
武汉大学汉剧公益讲堂 |
32 |
高雅艺术进校园”:北方昆曲剧院专场 |
33 |
“高雅艺术进校园”:武汉汉剧院专场 |
一年来,校园艺术文化活动、艺术通识教育与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效应得到了较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学院、校团委等部门有效协作,孜孜不倦地实践“亮出来”和“走出去”,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艺术赛事、艺术活动,体现师生的艺术实力、才华和追求,受到校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声誉日增。
六、质量保障措施有所完善
本年度,学校继续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给予校团委、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学院等单位必要的艺术活动专项经费支持,维修了一批艺术活动场所,为艺术教育中心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学院影视艺术与技术实验室购置了新的设备。
学校坚持做好武汉大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的编制工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评价体系包括艺术课程开课量、开课率、课外艺术活动的参与度、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等指标。该项工作重在自评,并且纳入到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思路
本年度艺术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艺术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尚待优化整合、提高协同效率。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主要分布在艺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及校团委等多家单位,因为工作侧重点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发展历史等原因,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资源还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二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全校相关艺术教学、教育以及举办艺术活动的配套设施不足,教学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教育经费较为短缺。专用的艺术场馆、音乐厅、排练场地等均较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展开力度。
今后改进艺术教育的思路如下:
其一,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全校艺术教育的组织领导,巩固与完善艺术教育的保障机制。着眼于开拓艺术教育的新局面,让全校学生受益于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让艺术和艺术教育惠泽广大师生。
其二,加大艺术教育投入,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提升艺术教育效果,推出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的系列举措。具体包括:提升艺术教育师资水准,建立“驻校艺术家”制度,优化校内外艺术教育师资互补机制;建构“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推行“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拓展行动计划”。
其三,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结合学校年度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制度,着力健全起武汉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切实以制度化促进艺术教育的规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