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探索“组团式立体帮扶模式”筑牢健康脱贫防护墙
来源:党政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8-03-15




武汉大学探索“组团式立体帮扶模式”筑牢健康脱贫防护墙

近年来,武汉大学充分发挥医疗人才培养、诊疗技术、健康教育和医院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探索组团式立体帮扶模式,从“院际帮扶、人才培养、硬件升级、基层问诊”等方面着力,努力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贫困地区,为帮扶地广大群众筑牢健康防护墙。

院际帮扶提升医疗脱贫软实力。学校充分发挥附属省级大型公立医院的人才优势、技术力量与设备资源,对口帮扶恩施贫困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一是成立医疗联合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先后与恩施州、市中心医院,咸丰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从人才培养、技术帮扶、培训授课、远程协作等方面进行帮扶;中南医院与利川市人民医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不断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口腔医院积极推进建立中南地区口腔专科医联体,与恩施州中心医院、利川市人民医院、来凤县中心医院、建始县人民医院等签署合作协议。二是建强一批重点专科。人民医院先后向恩施、咸丰、五峰等地派驻专家79人,与恩施州中心医院共建武汉大学恩施临床学院,对该院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心导管、胸外科等学科和临床科室进行对口帮扶;中南医院先后选派消化内科、ICU、新生儿科、康复科等专业专家53名,深入利川市人民医院指导特色专科建设,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训30余项,学术讲座28次,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200余次;口腔医院选派专家34人次进驻来凤县中心医院,开展培训讲座和临床示教30余次,培训人员200余人次,义诊患者约600余人次。三是积极推进远程医疗。人民医院与恩施市中心医院开通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让就诊患者实时获得专家远程诊疗服务;中南医院与利川市交椅台村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实时对重点病种和重点人群开展医疗会诊和指导;口腔医院与相关医院开展正畸远程病例多方讨论27次。

人才培养壮大医疗脱贫主力军。学校努力在本土化专业人才培养上做文章,采取多项举措提高帮扶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一是大力开展进修培训。近年来,附属医院先后免费接收近150名帮扶地医护人员进修学习;组织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位班、生物医学临床研究生培训班等相关培训,先后有近100名骨干医生参加学习。二是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基础医学院与恩施市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签署培养协议,先后培养在职医生、护理人员、教师等100余人;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在恩施市累计招生100余人,为恩施市培养大量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三是扎实开展定点指导。学校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帮助受援地培养专科骨干和科室带头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近5年在恩施当地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近400次、免费提供医学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教学案例157个,开展疑难病例讨论600余次、手术示教1800余次、教学查房2800次。

设备升级强化医疗脱贫硬实力。针对恩施市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等问题,学校积极组织无偿捐赠各类医疗仪器设备,让当地百姓能够便捷、快速地接受各种检查。一是捐赠急救设备。学校为咸丰县人民医院捐赠包括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和洗胃机等急救设备,价值近30万元,有效提升了该院急救水平。二是捐赠基础医疗设备。学校为恩施市芭蕉乡白果树村卫生室捐赠心电图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基础医疗装备、器材和常备药品,价值12万元,大大提升了村卫生室的医疗能力。三是捐赠专业设备。学校积极支持来凤县中心医院口腔医疗设备,先后捐赠了口腔治疗机、牙片X光机等专业设备,价值近160万元。

基层问诊提高医疗脱贫认可度。恩施地处鄂西山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期困扰基层困难群众,学校加强基层问诊力度,为贫困群众解除病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的发生。一是扩大“送医送药到基层”的覆盖面。近年来,积极开展“送医送药到乡村,健康知识惠大众”、“心系基层医生,延续扶贫活动”等主题活动,开展送药、送健康活动,共在当地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义诊100余场,惠及困难群众数万人。二是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学校与恩施咸丰县清坪镇、恩施市小渡船社区卫生院、利川东城办事处交椅台村等地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积极从村医培训、技术支持和药品器材提供等方面帮扶基层卫生单位建设,辅导完善病人档案,落实慢性病人日常监测,为病情严重的病人建设绿色通道,捐赠各类基层医疗单位急需的药品、器材、书籍等,共计价值约50万元。(党政办公室 杨志威)

送:全体校领导

发:全校各单位

责编:彭蛟 校对:高功敏 打印:阮芳 (共印:3份)


关闭

Copyright 2014 亚洲版bet365asia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查号台:027-68755114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