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6期:武汉大学多措并举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来源:党政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6-09-28

 

 

 

(第六期)

武汉大学党政办公室编印            二○一六年九月一日

 

 

 

 

武汉大学多措并举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近年来,武汉大学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利用自身优势,最大限度激发活力,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题。

深化改革增动力。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设置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领导小组,成立了转化管理办公室,形成了科研、财务、产业等多部门联动的决策和工作机制,科转办核准200万元及以下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和非重大项目成果的转让或使用权实施许可,并对转化事项进行充分的前置论证和审核;学校积极参加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分配改革试点,不断探索改进管理体制。二是改革考核办法。学校不断完善优化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专利技术转让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业绩考核评价管理体系;完善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改革转化流程。学校着眼更好地适应成果转化和收益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及实际需求,加强决策控制和部门协调,不断改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为社会投资方、孵化科技企业、科研人员等提供优质的管理与服务。

加强对接谋合作一是推进理念对接。学校积极倡导“创新、开放、共享、协作”等理念,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对接,通过政策宣讲会、动员会、校友企业家论坛等形式,以生动的转化案例,促使成果转化工作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不断调整观念与心态,打造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创业的基本价值导向和核心理念,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推进需求对接。学校建立了“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和“产学研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专利管理维护手段现代化,实现了校内外多方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的动态输入、更新与推送,有效地提高了对接转化效率;学校还积极组织力量参加全国各大成果交易展会,有效推介了学校优质科研成果。三是推进平台对接 。学校在各地设立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并在多地建立院士工作站、推荐科技特派员,还与百余家单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或参与组建了产业联盟近20个,共建研发平台近30个,为学校的技术转移和社会服务提供便利的通道,学校近三年技术合同经费合计近6.5亿。

 协同推进出成效。一是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聚集校企要素。学校依托科技和人才优势,与部分地方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建立了空间信息大数据研发基地等多个联合研发基地,积极探索企业作为运营主体、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学校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模式。二是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产业龙头。学校积极以科技力量推进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牵头组建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共引入88个团队入驻,争取到的竞争性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累计已超过3亿元,产生了5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孵化的高新企业50余家,企业年度总产值已过1亿元,已产生上市公司以及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组建、运行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工业技术研究院,每个公司均有学校的1.5亿元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致力于创造千亿元级的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及其关联新型产业。三是加大开放力度,挖掘资源潜力。学校积极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机制,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和文献资料、超级计算中心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积极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校园众创,引导支持师生开展创新创业,与政府、校友企业家联合设立首期筹资1.5亿元的“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构建了“校企研发平台+校园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平台+天使基金”多位一体的协同模式。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

 

 

 

 

 

 

 

 

 

 

 

 

送:全体校领导

发:全校各单位

责编:彭蛟              校对:王业高         打印:阮芳  (共印:3份)

 

关闭

Copyright 2014 亚洲版bet365asia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查号台:027-68755114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