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48期(总第1461期)
武汉大学党政办公室编印 2017年12月4日
本 期 要 目
□ 徐红星、窦贤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电子信箱:dbxxs@whu.edu.cn
传 真:68756661
电 话:68752177
★一周要闻★
▲ 徐红星、窦贤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新当选的61名院士名单,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红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校长窦贤康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此外,中国科学院今年新增选外籍院士16人,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8级校友王小凡入选。
徐红星,1969年5月生,江苏灌云县人,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任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助理教授。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至2008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至2014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主任。2012年6月任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和2014年分别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同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徐红星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他在实验上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他系统研究了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产生条件,解析了其主要机理;他推动多个相关重要研究方向的发展: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他系统研究了等离激元在纳米波导中的传播,发现等离激元在光的驱动下呈现出克服光衍射极限的传播模式,不同模式的干涉在纳米线上形成可调控的光学拍,这一发现是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传播及其调控的物理基础;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这些工作使光学器件小型化和高密度集成成为可能,是研究等离激元纳米光芯片的重要基础。
徐红星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杂志引用12000余次,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3篇,h因子54。其中关于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有两篇论文分别被引用1660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4357)和1190余次(Physical Review E 2000, 62, 4318,被选为该杂志创刊以来的里程碑论文)。他已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60余次;作为会议主席组织了十余次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任Nanoscale副主编,曾任Optics Express副主编;2014-2016年连续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受邀出版专著Nanophotonics: Manipulating Light with Plasmons。
窦贤康,1966年1月生,安徽泗县人,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学习,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3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在中国科大任教,2000年晋升教授,历任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校长助理兼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05年至2015年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党委常委;2015年至2016年任中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6年12月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常委,2017年4月任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团队负责人于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5年获得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窦贤康长期从事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综合研究,多年来他坚持针对学科前沿问题,独立自主研制了系列激光雷达观测系统,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开创了一种激光雷达探测新体制;基于在观测设备上的开拓性工作,在中层顶区域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7项,发表国际SCI论文110余篇。相关成果获得2014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均排名第一)。其主要学术成绩与贡献:一是推动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基于上转化技术的量子激光雷达,为中高层大气研究奠定坚实的观测基础;二是利用自主研发设备设计观测试验,揭示了中性大气与电离成分作用机制;三是在中高层大气对低层大气响应研究中,提出了若干大气波动影响中高层大气变化性的新机理,为中高层大气建模和精确预报奠定了基础。
窦贤康团队2012年至2017年间在本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中高层大气”领域发表论文48篇,数量仅次于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国际同类研究机构和大学中排名第二。他悉心指导培养学生,2009年获得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积极推动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并作为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带领该实验室在2014年五年一度的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优秀率为20%)。窦贤康在中高层大气理论、观测与实验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是开拓性的,特别是将仪器研发、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中高层大气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中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贡献。 (宣传部)
★ 部门信息★
▲ 国家文物局来校考察文物建筑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曙光一行来校,考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学院大楼(现行政楼)、“十八栋”郭沫若故居(现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并做客珞珈讲坛第208讲。
校党委书记韩进、副书记沈壮海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见了刘曙光一行。在行政楼,韩进详细介绍了原工学院大楼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校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刘曙光对我校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随后,在国家文物保护建筑樱顶校史馆,刘曙光给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文物交流——以中柬吴哥史迹保护合作为中心》的学术报告。沈壮海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讲座由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主持。
刘曙光指出,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好文物的对外交流作用,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方面意义重大。通过对法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文化保护战略的认识,刘曙光提炼了六条世界大国的“文化标配”,即面向全世界的历史研究和文物收藏;面向世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面向全世界的文物保护,尤其是战乱和贫困地区;拥有世界知名的专业机构、专家队伍和知名学者;在文物保护国际组织中影响力显著。这也将成为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继续努力的方向。
刘曙光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事关经济、政治,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他回顾了中国文物对外交流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详细论述了为什么文化交流和文物援助是中国外援外联的重心。他着重介绍了中国在柬埔寨吴哥史迹中合作与交流。刘曙光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政府走出国门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的修复过程。此外,他还简要介绍了下一阶段对柬援助的项目计划和目标,中国也正由文物援柬的参与者向领导者角色转变。
在提问环节,刘曙光对新时代中国文物对外交流的发展重心和方向、中国地方政府对外文物交流的现状等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与解答。他强调,新时代年轻人、大学生、高校和研究机构等都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以开放的姿态和学习的态度参与到历史、文物、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研究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对区域全方位发展的带动作用。
讲座结束后,刘曙光一行调研了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听取了该院的汇报,并就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后勤保障部 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 我校九项成果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日前,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我校9项成果入选,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
由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等完成的项目“生物医用功能材料”、雷爱文教授等完成的项目“氧化偶联反应及机理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且均为独立完成单位;由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齐乐教授等完成的项目“北斗及对地观测卫星精密定轨关键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且为第一完成单位。
基础医学院章晓联教授等完成的项目“人类重要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电气工程学院查晓明教授等完成的项目“大功率级联多电平变换器拓扑结构创新及其工程应用”,获发明技术奖二等奖;水利水电学院崔远来教授等完成的项目“南方水稻灌区节水减排技术与应用”,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校均为第一完成单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德彪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匿名多因素身份认证理论与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水利水电学院钱忠东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大型水电机组动力学建模、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口腔医院李祖兵教授、李智副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口腔颌面创伤救治及继发畸形整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信息摘编★
▲11月28日,常务副校长冯友梅会见了来访的法国洛林大学副校长卡尔·汤布一行,双方签署协议在教师和科研人员交流、学生交换学习等领域加强合作。 (国际交流部)
▲11月30日,《山河不让:新四军第五师回顾展》开幕。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陈昊苏(陈毅之子)、副会长邓淮生(邓子恢之子),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经纶,校长窦贤康、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后代、师生代表等170余人参加开幕式。 (宣传部)
▲12月1日,校友企业家蹇宏应邀回校,为学生作题为“做新时代创业热潮中的破浪者”主题讲座,两院院士李德仁出席活动。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2月2日,我校举行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副校长周叶中,湖北省普法办专职副主任侯江波等出席活动。 (党政办公室)
▲12月2日至3日,首届“珞珈诗派”学术研讨会举行,全国各地约70余名诗人、作家与学者参会。 (宣传部)
▲12月2日,2016-2017年度“百人会英才奖”揭晓,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婧颖名列其中。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魏秀琴)
▲日前,副校长舒红兵率团赴泰国,出席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硕士项目揭幕仪式,并访问相关合作高校。
(国际交流部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前,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李振当选2017年度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日前,印刷与包装系副研究员吴伟应邀赴波士顿参加美国材料研究协会秋季年会,获《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期刊颁发的2017年度STAM Best Paper Award。每年全球仅授予1人,吴伟是中国大陆首位获奖者。 (印刷包装系)
▲日前,由我校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开放获取出版品牌BMC创办的英文期刊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全球健康研究与政策》)相继纳入DOAJ检索及PubMed检索,成为我校现有自办英文期刊中率先纳入PubMed检索的期刊。 (健康学院)
▲日前,心血管领域国际顶尖杂志《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刊》在线发表了我校江洪教授团队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表明,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对心脏交感神经进行调控,能够显著抑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人民医院)
责编:彭蛟 校对:高功敏 打印:阮芳 (共印3份)